欢迎访问大师范文AI写作助手,如没有想要的内容请与本站万能的AI助手联系。

拉祜族风俗文化礼仪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两岸思茅、临沧两个地区。拉祜族的服饰兼具早期北方游牧文化和近现代南方农耕文化双重风格的特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拉祜族风俗文化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信仰文化

中国成立前,拉祜族崇拜多神,供奉“厄莎”(有的译为厄霞)。认为厄莎是创造宇宙人类、主宰万物、决定人们吉凶福祸的大神。它被供奉在深山老林的禁区,非本族人不得接近。另外,还崇拜地神、司报神、雷神等。澜沧县巴卡乃乡还保留着本民族传统的供奉设施,即在村落广场和各个角落,都矗立着各种形式的标竿,上面刻着几何图纹。

明末清初,大理僧侣杨德渊及其门徒把大乘佛教传入拉祜族地区,使拉祜族的佛教信仰兴盛起来,至清朝嘉庆后,先后在今临沧地区的耿马、双江等县境内建立过四大佛教活动基地,各以一尊佛像为真传;在今澜沧县范围建立过五个佛教活动中心,各以一部佛经为真传。故拉祜族民间有四佛四尊和五佛五经的说法。当时汉族和白族僧侣到拉祜族地区的传教活动具有比较明显的反清性质,在几次拉祜族农民战争中,佛教都起了重要的号召和组织作用,并且在双江、澜沧等地,出现了政教合一的局面。由于政教合一,农民起义被清政府镇压后,大乘佛教的地方组织随之解体。但作为宗教信仰,大乘佛教在民间还相当流行

近代以来,西方和天主教先后传入拉祜族地区。据有关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仅澜沧县境内拉祜族、佤族信奉这两教的人数就有25000人以上。其中教徒最多、影响最大、活动范围最广的是,它以当时澜沧县镇边区(今糯福乡)的糯福为中心向外传播影响遍及永安、东回、富邦、文东、上允等区乡和沧源、双江等县拉祜族、佤族地区。天主教的活动范围较小。至今,澜沧县等部分拉祜族仍信仰,星期天进行礼活动,每年公历12月25日过圣诞节节日期间跳白舞、吹芦笙、弹口弦等,这已经融入到了拉祜族文化,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文化礼仪

拉祜族人一生只办“三礼”,即诞生礼、婚礼和葬礼,

诞生礼。拉祜族没有重男轻女的现象,每个新生命落地,长者都会唱起古老的降生歌谣,同时家中还要举行杀鸡仪式,生男孩杀母鸡,生女孩杀公鸡,这样做的目的是祈愿轮流生男生女,孩子顺利婚配。

此外,拉祜族对包裹着小生命降生的胞衣(胎盘)有特殊理解。他们认为,胞衣与孩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必须谨慎保存。因此,人们通常把胞衣埋藏在母亲的床下或是门坎的下面,并严防虫蚁叮食。如果孩子的皮肤出现红斑,人们就会认为是胞衣受到了侵扰,于是大人会在埋胞衣的地方打一个洞,注入滚烫的开水,然后再把洞口小心地封好,从风俗的角度来讲,拉祜族人一生的幸福安危都和胞衣相关

其次是婚礼。拉祜族人崇尚“爱情至上”,相爱的男女只要不是近亲,任何辈分都可以通婚。那些不被家人祝福恋爱 男女,在古时大多会选择服毒殉情——这种残酷的风俗直到民国时期都还盛行。

第三就是葬礼。在拉祜族习俗中,葬礼是全村的头等大事。有人去世时,丧家就立即在家门口鸣放火药枪报丧,然后用一根木棍把草房戳一个窟窿,意思是让死者的灵魂从窟窿里钻出去。

拉祜族使用的棺材很特殊,人们按照死者的身材剥下树皮,剖为两半,把死者放到树皮中,再用篾箍将树皮箍紧,两端开口用芭蕉叶塞紧即成。

对于拉祜族人来说,一生中反复参加庄重肃穆的葬礼仪式,可以得到很多对于生死、人生的珍贵启示

语言文化

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它是与彝语、傈僳语、纳西语、哈尼语并列的一种独立语言,分为拉祜西、拉祜纳两种方言。

拉祜语中有关动物词汇与傈僳语、彝语全同或基本相同,说明拉祜、傈僳、彝等族人民在历史上有着悠久密切的联系。由于和汉族、傣族接触比较多,所以一般群众多能兼说汉语和傣语。

拉祜族在历史上原本没有文字,曾刻木记事,结绳记数。部分地区的拉祜族曾使用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文字。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帮助下,拉祜族对原有拉丁字母文字进行了改革


拉祜族风俗文化礼仪相关文章

★ 少数民族风俗礼仪学问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拉祜族风俗文化礼仪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