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专升本语文山东文学常识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1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1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僖公十年》)
1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16.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1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18.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19.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2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2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2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2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两》)
3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3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33.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3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36.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3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40.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谁北则为枳。(《晏子春秋》)
4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4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4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4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46.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孟子。告于下》)
47.富贵不能_,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48.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4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5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
1、找准论点
标题、开头、篇末、不明显需精练概括。还可以通过分析论据来找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或者分析题目,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证话题,作者对论题的看法就是中心论点。
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2.分析该论证方法证明了作者的哪个观点。(一般是本段的中心句(段首)或所采用论证方法的前一句)
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沦--结论)。
(1)设问(手法)句的作用:吸引读者注意,启发读者去思考,发人深思。(2)反问(手法)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强调作者的观点,发人深思。
带着问题读文章
读文章分两边读,第一遍先看一下文章题目,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思考,然后快速读文章,进一步了解这篇文章到底是讲什么的,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看问题,带着问题第二遍读文章,这遍读就要精读,深入文章,细细的理解每一段甚至每一句的含义。
题目其实已经代表了一切了,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啥,基本上已经知道内容了。读文章之前,一定要看看题目是啥,加深对题目的记忆,再读文章,这样才能更好的找出问题所在。
专升本语文山东文学常识知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