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口才的适度,主要是指根据不同对象把握言谈的深浅度,根据不同场合把握言谈的得体度,根据自己的身分把握言谈的分寸度。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提升社交口才小技巧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交代事情
———“能不能抽空过来一下……”
2、托付他人重任时!
———“有件事要拜托给你才行……”
———“原来如此,这样啊!”
4、被他人表扬穿的西装很有品位,该如何回应呢?
———“你的领带也相当不错嘛!”
———“做法虽然强硬,但是还算得上细致周到。”
———“是‘我们’还是单单‘你和我’两个人?”
询问
———“我的嘴,其实很笨……”
8、直截了当询问想要得到的信息!
———“请直说能给我便宜多少?”
———“我很理解你这样的想法,只是……”
激将法
———“与我这一方的认知存在着差距……”
———“我明白了,但是……”
12、想要发言时的完美切入法!
———“话又说回来了……”
鹦鹉学舌
———“接下来要说些什么呢……”
发问
———“你也应该觉得×是比较好的,是吧?”
———“百忙之中打扰,真是过意不去……”
18、若有事拜托别人,先从赞誉开始!
———“您好像对园艺很是了解……”
———“这个比想象的要便宜啊!”
———“是喝红酒还是喝啤酒呢?”
21、倘若找到了“共同点”就可以一举获胜!
———“真巧了,咱们不是老乡吗?”
推敲
———“你可不可以帮我做×啊?”
24、掩饰尴尬局面的借口是什么?
———“你真是给我留了个作业……”
———“总之要先考虑考虑……”
26、自我表现欲望强烈的人,或胆小怕事的人的口头禅!
———“只有在这里我才跟你说……
一、要适时
说在该说时,止在该止处,这才叫适时。可有的人在社交场上该说时不说,他们见面时不及时问候;分手时不及时告别;失礼时不及时道歉;对请教不及时解答;对求助不及时答复……
反之,有的人该止时不止。他们在热闹喜庆的气氛中唠唠叨叨诉说自己的不幸;在别人悲伤忧愁时嘻嘻哈哈开玩笑;在主人心绪不安时仍滔滔不绝发表宏论;在长辈家里乐不可支地详谈“马路新闻”。
请设想一下,假如你在社交中遇见了上面这种人,你会对他产生什么样的印象呢?
二、要适量
捷克讽刺作家哈谢克的名著《好兵帅克》里有一个克劳斯上校。此人以说话罗嗦闻名。他有一段对军官的“精彩”讲话:“诸位,我刚才提到那里有一个窗户。你们知道窗户是个什么东西,对吗?一条夹在两道沟之间的路叫公路。对了,诸位,那么你们知道什么叫沟吗?沟就是一批工人所挖的一种凹而长的坑,对,那就叫沟。沟就是用铁锨挖成的。你知道铁锨是什么吗?铁作的工具,诸位,不错吧,你们都知道吗?”克劳斯上校的这番话,虽然是作家加工过的,但生活中、社交场上说话罗嗦也不乏其人。因此说话适量也是社交口才的基本技巧之一。
适量既指说话的多少适当,也包括说话的音量适宜。应该指出的是,适量并不是都是少说为佳,更不是指那种语量没有变化的老和尚念经,适量与否应以是否达到了说话目的为衡量的标准。
有的人自我介绍啰啰嗦嗦,祝酒时说上半个钟头还不停,批评起来没完没了……这样既影响说话效果,又影响自己的社交形象。
适量的社交口才还包括声音大小适量。大庭广众之中说话音量宜大一点,私人拜访交谈音量宜适中,如果是密友、情人间交谈,小声则可以表现亲密无间、情意绵绵的特殊关系,给人一种亲切感。这些都是在社交场合与人交谈应该掌握好的。
三、要适度:
1988年美国总统竞选,民主党在选民中造成了布什是毫无独立主张的这一印象,他们甚至称“布什是里根的影子”。在交谈时,民主党人总爱用挖苦的口气问:“布什在哪里?”这个问题该如何回答才恰到好处呢?布什的竞选顾问、老资格政治公关专家艾尔斯,为布什设计了一个回答:“布什在家里,同夫人巴巴拉在一起,这有错吗?”
这一回答,体现了强烈的针对性和恰如其分的分寸感的结合,有很高的艺术性。试想,如果你在社交场上遭到别人挖苦时,就马上抓住对方弱点,给以迎头痛击,那将产生什么效果呢?也许你自认为是胜利者,可在别人眼里,你却是一个心胸狭窄不善言辞的人。而艾尔斯为布什设计的回答,却为布什的政治家风度增添了不少光彩。
社交口才的适度,主要是指根据不同对象把握言谈的深浅度,根据不同场合把握言谈的得体度,根据自己的身分把握言谈的分寸度。其次,体态语也要恰到好处。
良好的沟通一定是有互动的,不管是语言上还是思想上。而要产生这种互动,谈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是有效的突破口,因为人都会本能地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多加言辞。在职场中不管与客户聊天,还是与同事交流,避免自己“霸占话语权”。单方面沟通就成了“上课”,不适合日常的社交。
如何寻找对方感兴趣的话题,个人总结可以利用“踩点法”。如果对方是男性,可以从新闻、政治、体育、军事、财经等话题引入,先蜻蜓点水的逐个带过,试探对方对哪一话题感兴趣,再深入交谈。如果是女性,像减肥、美食、服饰、子女、购物等话题都是比较好的切入点。
也许你会想,这么多话题,我怎么可能都熟悉,不现实。其实,这是一种沟通误解。并不是你对什么领域都精通才能聊得很尽兴,重点是你表现出有兴趣就可以了。不了解,可以倾听,可以提问,只要是对方感兴趣的话题,他一定和愿意与你分享。
在社交中,表现出谦虚是一种修养,没有人会对傲慢、目中无人的角色感兴趣。人们更愿意跟那些尊重自己的、能让自己有成就感的人在一起。
曾经看过一则历史逸闻,说有一位女士曾分别与自由党领袖威廉·格莱斯顿和保守党领袖本杰明·迪斯雷里用餐,事后她说:“与格莱斯顿先生用餐后,我会觉得他是全英格兰最聪明、杰出的人,让你感觉到,你正在和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同席用餐;但与迪斯雷里先生用餐后,你会觉得你自己是英格兰最聪明、杰出的人,会让你感觉到,他正在和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同席用餐。”
如果是你,你更愿意跟谁一起用餐呢?
另外,请对方聊有成就感的事情,其中必有干货或亮点,这对我们自己而言也是一种学习,何乐而不为呢?
假设你跟一位职场达人聊天,你说:“你的汇报材料做的真好。”这种说法不算好的表达。你可以再多加入一点细节,比如你可以说:“你的汇报材料做的真好,里面的逻辑性非常强,而且有大量的调研数据、各种分析图表,我在想这得有多深厚的功力才能写出来啊!”感受一下,两者的效果是不是有很大的差别。
当你加入细节多的时候,可以展开的点就会比较多。比如刚才的例子,你可以接着问怎么样让材料更有逻辑性,哪些渠道可以获得支撑的数据,做分析图表有没有什么技巧等等。这样你们的谈话就会深入下去。
上面的这种情况是你引出话题,还有一种情况是对方先说,你也可以通过追问细节让话题延续。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工具可以帮助你询问细节的工具——5W2H。即Who(谁),Where(在哪里),What(什么),When(什么时候),Why(为什么),How(如何)。按照这个思路很多细节就出来了。
我们必须得承认,人与人由于出生背景、成长环境以及接受教育的不同,对事物的看法是不同的。职场中,不管是老员工对新员工,还是新员工对老员工,在你们不熟的时候,尽量避免谈个人价值色彩浓厚的话题。从小的方面说,比如你讨厌的明星、不看好的球队;大的方面说,比如支持国产还是进口、宗教信仰等等。
每个人心中都会有捍卫的东西,在你不了解对方的时候,随意抛出这样的话题,很容易产生分歧,形成对立面,搞不好还会肢体冲突。
很多时候,交流并不一定非要讨论某个有意义的话题,只要聊得开心就是一次成功的社交。即使你有明确的沟通目标,前提也是应该先营造出愉快、轻松的氛围,才能让沟通深入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