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应用这部分教材包括正、反比例两个例题,它的知识在一定的程度上含有辨证的思想,让学生明白在某个前提不变的情况下,相关联的两个量的变化与这个前提之间因果的关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比例的应用教学实录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教学内容:比例尺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比例尺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一、导入(略)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教师讲解: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做“比例尺”。(板书)
(2)、教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3)、教师指出: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2、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的改写。
出示例1:把教材第49页线段比例尺改写数值比例尺。 (1)、说一说方法。 (2)、改写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50㎞=1㎝:5000000㎝ =1:5000000
3、教学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例2 出示例2,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教师板书解答过程
解:设地铁1号线的实际距离为Xcm。 10:x=1:500000 X=500000×10 X=5000000 5000000㎝=50㎞ 巩固练习。 做第52页的“做一做”。指名做,集体订正。
三、布置作业
《比例的应用》为全日制聋校数学第十五册第一单元的第三部分内容,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从构建上更注重学生技能的养成和知识的运用。把通过三个相关联的量求第四个量的运算,用方程的方法呈现为比例的形式,这样从视觉上更附和了聋生的认识特点,同时也把复杂的等量关系更清晰的更简单的体现在比例的内容里。让学生轻松的理解比例就是在等号两边表示两组相等的比。这样的方法也是比例应用题的一大特点。同时更有助于学生从理论知识到技能操作的转变,使新课程理念融入于特教课堂。
1、知识目标:理解应用题中比例的意义,并根据比例的性质解决应用问题。
①通过对应用题中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的分析并确定数量关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缺陷补偿: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积累语言发展思维。 重点:利用比例的意义确定等量关系。 难点:数量间的运算关系。
1、兴趣入题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毕业后未来的生活呢?现在我请大家为自己的将来设想一下,你准备做什么呢?”。
2、初探新知
董健昕同学经营一服装店,卖3件衣服可以盈利150元,按这样的收入计算,每月卖出80件可以盈利多少元?
已知条件包括:3件、盈利150元、80件 求知条件:盈利多少元? 2找
从名数看包括四种数量:件数、盈利总额、件数、盈利总额。且四种数量是两两重复的。
确定数量关系:总额与件数间的关系是除法,进一步确定比例关系,总额 :件数=总额 :件数。
等号左边的总额为150元,件数为3件,等号的右边总额为,件数为80件。
3解
解:设盈利元。 150 :3= :80 3=150×80 =150×80÷3 =4000 答:可以盈利4000元。 巩固方法:
出示文本中的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让邻座的学生间进行比较分析,确定数量及数量间的关系并求解。 即时小结:
比例的形式就是:比=比,应用题中的比例即为:左边的数量关系等于右边数量关系。如何利用比例来解应用题就是看是否有两两相对的数量,并确定对应的数量间是否存在正、反比例关系。让学生从抽象到直观的掌握方法。
课业布置:
紧扣学生的理想出示题例二:职业课上,每天做8面国旗,要10天完成,如果每天做10面要几天完成呢?
比例的应用
1看:(已知:3件、盈利150元、80件)(未知:盈利元?) 2找: (总额 :件数=总额 :件数) 3解
解:设盈利元。 150 :3= :80 3=150×80 =4000 答:可以盈利4000元。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感、价值观的发展。
使学生自主探索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轻松解出比例中未知项的解。
一、旧知铺垫
1. 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你能说说它的具体内容吗?
2. 请你用比例的相关知识判断下列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并且说明理由。
5:7和8:13
1/2:1/3和1/4:1/6
2、想一想,括号里该填几:
14:()=35:5
():5=4:10
二、导入新知
我们知道比例中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解比例的方法,大家对自己有信心吗?
三、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呈现情境图,解决实际问题。
⑴呈现情景图。
⑶尝试解答。
⑷学生交流。
(5)尝试用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 尝试解答。 学生交流,形成方法。 解: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 4:10=14:x 4x=14×10 4x=140 x=35 答: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35本小人书。
2、比较、小结。
(1) 提问:解比例的方法和解方程的方法有哪些相同处和不同处?
(2) 方法小结: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我们处处都有可能用到,要是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来解决呢?我们先来总结总结:(在这道题里,我们先根据问题设X——再依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最后解方程)。其实,比例就是一种特殊的方程,不论在书写格式还是验算方法上他与解方程都是相同的。
三.学以致用,巩固新知。 1.解比例。
5 :8 = X :40 X/9 = 7/3 1/2:X = 1/6:2/5 1.5:0.6=x:0.4 2.按下面的条件组成比例,并求未知数的值。
(1).12和5的比等于3。6和X的比。
(2).X和1/3的比等于4 :3。
3、拓展延伸。
(1)、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已知一个内项是3,另一个内项是多少? (2)、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乘积是最小的质数,已知一个外项是2,另一个外项多少?
(1)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先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解方程求解。) (2)现在你们知道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另一个作用是什么了吗?(用来解比例)
五、作业。 第20页 练一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41页。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比例的意义的深化和发展,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学习比例初步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
【设计理念】
数学学习是一个学生自发探究的过程,因此,要让学生经历“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提出猜想——自主实施验证——自主归纳结论”的过程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课的设计旨在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创设简洁、开放的情境,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学会探索方法,体验数学思想,发展数学素养。
【教学准备】课件
1、复习
6:15和8:20 0.5:0.4和2:25
4:5=8:10 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4、5、8、10”叫做这个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4和10”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5和8”叫做比例的內项。
3、你能说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多少吗?
(1)1.4: 1 = 7 :5
1、猜数
(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12∶□=□∶2”,不过它的两个內项看不清了,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如1和24,2和12,……)
(3)还有不同答案吗?
(4)你能举出项不是整数的例子吗?
(5)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2、猜想
仔细观察这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內项的位置可以交换……)
3、验证
(1)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有什么好办法?(举例验证)
示范:①任意写一个简单的比;②求出比值;③根据比值写出另一个比的一项,求出另一项;④组成比例;⑤算出外项的积和內项的积。
(3)合作要求
4、归纳
我们的发现与数学家不谋而合,他们也发现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5、完善
(1)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那么,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示成什么?(ad=bc或bc=ad)
(2)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0:3=0:4,可以吗?3:0=4:0呢?
(3)比例中两个比的后项都不能为0。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示范:6:3和8:5
(2)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用求比值的方法判断能否组成比例可以吗?(将学生分两大组,分别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判断)
(3)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2、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如果知道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內项的积,你会写比例吗?
某同学根据“2×9=3×6”写出了比例,猜猜他可能是怎么写得?请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3、如果a×2=b×4,则a:b=( ):( );
如果a:b=4:2,则a=4,b=2。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那么a、b还可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
4、猜猜我是谁?
6:( )=5: 4
延伸:如果把 “( )”改为“x”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解比例。
1.知识与技能:认识比例,知道比例的的内项和外项,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经历认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国旗中隐含的数学规律,丰富关于国旗的知识,培养学生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同学们,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当周一升国旗时,我们心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热爱国旗就是热爱祖国,国旗对我们这么重要,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一些国旗的知识呢?你对国旗的大小有哪些了解?
2.你们仔细观察,结合我们上节课学的比的相关知识,估计一下每种规格国旗长和宽或者宽和长之间是否存在什么规律?
(1)猜测
预设:生1、长和宽的比值相等;生2、宽和长的比值相等,
(2)小组验证
每个小组任选两种规格国旗,验证一下每种国旗长和宽之间存在的规律。
预设:每种国旗的长和宽的比都是3:2,他们的比值相等。
每种国旗的宽和长的比是2:3,他们的比值相等。
教师小结:240:160与144:96的比值相等我们可以把比值相等的式子写成 240:160=144:96 或 240/160=144/96
我们把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括号中的可以让学生说一说。 你能说出一个比例吗?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比例的?
怎么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
试一试,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2:3和6:9 4:2和28:40 5:2和10:4 20:5和1:4
1.利用学生列举的比例和判断题中的比例,大胆猜想一下,每个比例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之间会存在什么关系?
2.小组内验证猜测结果
预设: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相乘的积就等于两个内项相乘的得数”。
“在比例里,把两个外项乘起来,再把两个内项乘起来,它们的得数是一样的”。
同学们说得对,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谁能用分数形式表示以上比例?怎样求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的积呢?(分子和分母交叉相乘)
同学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与性质,那么能利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吗?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 6:9和 9:12
(2)1/2:1/5和5/8:1/4
(3)1.4:2 和 7:10
(4) 0.5:0 .2和10:4
2.判断。
(1)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 )
(2)0.6:1.6与3:4能组成比例 ( )
(3)如果4a=5b,那么a:b=4:5( )
3.填空
5:2=80:( )
2:7=( ):5
1.2:2.5=( ):4
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内项是6,另一个内项是( )。
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是12,其中一个外项是2.4,另一个外项是( )。
4.写出比值是5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5.根据3a=5b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上一篇:天鹅的故事名师教学实录
下一篇:小学语文鄂教版观潮教学实录